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有这样一个合作社——

它覆盖范围大,自2014年正式运营以来,短短8年时间,合作社年销售大米达3568吨,加工转化了全镇稻谷产量的33%;年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的面积达2万多亩;吸纳了铜官山村、郑家桥村、肖桥村等7个村2529户农户入社。

它发展速度快,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2600多万元,年均增长约31%;先后获得“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省民营科技企业”等荣誉。

它的模式独树一帜,与一般合作社投资主要来源于农民的情况不同,该合作社资金的80%由政府投入,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探索出了“政府投资、农民入社、职业经理人运营”的运作模式;注重生产功能的分散与集中,通过抓两头、放中间的生产组织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社优势;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进行利润分配,通过“米券”等形式每年返利于农民。从长期效果上看,既满足了政府稳定粮食生产的目的,又实现了服务农民的良好社会效益。

这个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有何独特之处,它是如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层面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的目的?该模式对其他地区有何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探访了常熟市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民办公助”,现实问题逼出来的创新探索

7月,常熟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一处水稻田,新插的稻苗刚没脚踝,翠绿的稻田与远处的小桥流水相映成趣。

“这片田是虞盛合作社最早的种植区,12年前我们就是从这300亩地开始的。”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窦祥龙说。

那是2010年,海虞镇铜官山村决定发起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合作社由谁出资。

“常熟市农村很早就发展了乡镇企业,工商业发达,人均耕地少。当地河网密集,土地分散,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不高。”海虞镇农村工作局副局长邵慧霞说,“把土地交给本地的种粮大户,个别大户有掠夺性经营行为,对农田基础设施不爱护。”

“说到底,当初办合作社的目标就是稳定粮食生产、助农增收,既然小户、大户舍不得投入,那就由政府来提供基础保障。”海虞镇党委书记朱惠明说,在多方共议下,海虞镇政府决定对虞盛合作社出资80%,“同时,我们鼓励各村农民积极参股,农户只需交100元的入社费就可以每年享受合作社的分红和服务。”

合作社的出资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由谁经营。“如果合作社由村‘两委’干部交替任职,会有些‘麻烦’,因为村干部的行政经验不一定能适用。”长期分管农业的“老把式”,海虞镇人大原主席陈永华说,“合作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需要有丰富从商经验的‘掌舵人’。”

“合作社是市场主体,只有盈利了才能回馈农民。从外部聘请职业经理人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个人要有管理经验、能带动合作社盈利,窦祥龙就是我们‘三顾茅庐’请来的。”陈永华说。

当问及担任虞盛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初衷时,已近中年的窦祥龙显得格外腼腆:“我自己经营茶厂几十年,那时候是为自己和家庭奔波。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有了一定积蓄,若还能为邻里乡亲做点事情,自己也算赚了。”

就这样,在政府、村委会、农户、职业经理人的群策群力下,虞盛合作社的创新模式——“政府投资、农民入社、职业经理人运营”,开始落地运转了。

“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虞盛合作社模式是在苏南工业发达、人均耕地面积少的现实下,‘逼’出来的选择。”朱惠明说,“政府对合作社投资,是我们的新探索,它并不是理论化的产物,是根据当地现实决策的。”

“品牌统一”,有利于稳定和拓宽销售渠道

“合作社组织生产不难,重点是产品能卖得出去。”窦祥龙这位老道的企业家一下就抓住了合作社经营的关键。“常熟的耕地一年两茬,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虞盛合作社的小麦品种统一、产品标准,当地国有粮库愿意收购,麦子收割烘干后我们就直接出售。而常熟大米品质好,历史悠久,在长三角地区广受欢迎,适合做品牌,发展深加工。”

目前,虞盛合作社的主要农产品品牌是“虞盛大米”,合作社的大米生产追求“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供种育秧。合作社大米原料由合作社自有农场、村集体农场、大户农场三部分提供,合作社每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各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与大户和村集体农场签订订单。“我们的‘虞盛大米’在高中低端市场都占有一定份额,其关键在于水稻品种的选择,例如‘早香粳1号’新米在国庆前就能上市,比其他品种早1个月,其市场价格自然比较高。”虞盛合作社副经理朱珂蔚说。

二是统一加工包装。水稻收获后,虞盛合作社以高于国家收购价0.1-0.2元/斤的标准,检验、收购农场订单稻谷。大米加工的主要环节是烘干和脱氧包装,虞盛合作社也是靠提供这些服务“起家”的,目前合作社拥有粮食烘干设备47台,日烘干能力550吨,配备一条日产50吨大米的生产线。

三是统一销售分配。检测合格后的虞盛大米主要销往合作社成员、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销售比例分别为1/4、1/4、1/2。“合作社每两年给村民成员发放20斤的米券,它的市场价格在50元左右,村民凭米券到指定地点就近领取新鲜大米。”朱珂蔚向我们解释虞盛大米深受社员喜爱的原因,“有的村民米券用完了还想买米,我们就以低于市价0.2元/斤的标准内销。事实上,合作社向社员的销售是赔本的,去年内销了168万斤大米,合作社赔了约30万元,这些钱等于直接贴补给了社员。”此外,虞盛合作社还与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团购、企业福利等形式向相关单位批量销售虞盛大米。

“这样的销售比例能起到稳定销售的作用。合作社的2500多户成员,既是社员也是消费者,他们每年消化的1/4产量是‘刚需’,稳定且可持续;此外,合作社用‘虞盛大米’品牌打开了周边市场,迎合了‘当地人吃当地新鲜米’的绿色、健康消费观,吸引了一批中高档次的消费群体。”窦祥龙说。

“统分结合”,有利于发挥各级主体优势

与一些专业合作社在选种、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高度组织化不同,虞盛合作社注重生产功能的集中与分散。

“我们与其他合作社配备全套粮食生产设备不同,虞盛只有部分农机装备,用来辅助合作社农场的生产,我们不养专业农机队。”窦祥龙说。

与虞盛大米相关的生产服务可以分成三大块:第一个是育秧服务,由合作社做计划、下订单,镇政府育秧服务中心统筹;第二个是中间生产环节的耕、种、收、管等农机服务,由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直接向村集体农场、大户农场提供;第三个是烘干加工服务,这是虞盛合作社的专长领域,其每年为海虞镇解决50%以上的粮食烘干和成品米加工。

这种“抓两头、放中间”的生产模式,让虞盛合作社的运转更加灵活。在各农业专业服务主体的加持下,虞盛合作社能够专注于选种、烘干加工、品牌运营三大业务,以较少的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虞盛合作社作为镇域粮食生产龙头的优势。

“虞盛合作社的出现解决了我们没有粮食加工商、统一销售渠道的难题。现在,我们可以专注于粮食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前端环节的大户优势。将后端加工、销售环节放心地交给虞盛,由专业团队统一打造区域品牌。”种粮大户陶忠良说,“并且和虞盛做生意,我们从头到尾不吃亏。农场水稻种植前,合作社就与我们签了订单,未插秧的稻田有了合同资金保障,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变强;稻米收割后,合作社的每斤收购价高于国家标准0.1-0.2元,我们的种粮收入又得以提高。”“虞盛合作社每年与我们村签订粮食订单,有了订单,村集体土地的发包管理更加顺畅。”七峰村党委书记程刚说。

“有了虞盛这个龙头的带动,使海虞镇粮食生产满盘皆活。”邵慧霞说,“合作社的覆盖区域从七峰村起步,逐步联结郑家桥、肖桥等7个村,这充分证明了虞盛模式的延展性、可复制性。”

职业经理人运营,有利于合作社专业化发展

虞盛合作社的良性运营离不开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专业团队,这一团队中既有窦祥龙这样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中流砥柱,也有“初出茅庐”但热爱农业的年轻力量。

“当初请老窦来的时候,他就说‘合作社不盈利,我不要工资’,结果来的第一年他真没拿工资。老窦来合作社十年,工资没涨,他基本上都在奉献。”程刚说,“后来因合作社发展需要,又聘了小朱等几个年轻人,他来合作社也9年了,一直兢兢业业,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喜欢合作社、喜欢农业。”

“我在虞盛干得很舒心。”朱珂蔚这样总结他在合作社的工作,“来虞盛之前我在当地工厂做过会计助理,那时只能在‘格子间’里做些专业事务;来这之后,我不仅担起了会计主管,还参与了产品质量检测、项目申报材料等工作。每天都在接触、学习新业务,慢慢地对合作社也有了全面了解,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并且合作社的收入也不错,我现在的工资与当地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基本持平,虞盛的员工管理比较规范。”这位年轻的三农人说到自己的工作时眼里闪着光,“我刚来时,合作社只有10个人、6台烘干机,现在是近40人、47台烘干机,虞盛一直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当你看到合作社的平台越来越好,就明白自己也在朝着美好前程奔。”

“小朱不仅会计工作做得好,工作之余他还考了农产品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产品加工助理工程师等证书。下一步我们计划再招两个大学生。”窦祥龙说,“虞盛将会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

但合作社的“特殊身份”也让虞盛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前几年,专业合作社是不能申报龙头企业的;最近这些申报虽然对合作社放开了,但龙头企业的一些补贴我们仍不能享受。”窦祥龙说,“此外,合作社的房产税、土地税等收费与工业企业齐平,但我们合作社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利润率很难与工业相较,这样下来,合作社税负比较重。”

对于未来的发展,老窦也有了些设想。“合作社计划从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两方面进行突破。横向上扩大规模,向更大范围延伸粮食加工销售业务,争取粮食稳产增收、合作社更多盈利、农民更多受益。”窦祥龙展望道,“纵向上提高效益,一方面,坚持虞盛大米品牌化,扩大有机稻米种植面积,以当地‘铜官山’特色乡镇旅游品牌为依托,发展插秧、割谷等水稻文化体验活动,走农文旅综合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向大米深加工拓展,研发米布丁、米汉堡等高附加值产品。”

各方利益兼顾,最大程度稳定粮食生产

“对于工商业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区而言,虞盛模式是一种稳定粮食生产的较好方式,它能够巩固政府、合作社与农民的良性三角关系。”朱惠明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虞盛模式的深远意义。

虞盛模式有利于政府责任的落实。有了虞盛合作社的统一化、标准化、品牌化运营,政府每年的粮食生产任务都完成得很轻松。政府入股使合作社有了权威信用背书,消解了农户对合作社的不信任,促进了分散土地的流转集中。同时,政府投资但不拿回报,每年利润回馈于村民或留在合作社,这种模式减轻了市场风险与资本投机,保障了地区“米袋子”安全。

虞盛模式有利于农民利益的保障。“加入虞盛合作社啊,好着嘞!”家住郑家桥村的社员许春华为我们细细地算了一笔明白账,“以前我们只能把地简单地交给外地种粮大户,这心里老犯嘀咕,害怕他们赖了承租费;现在交给虞盛就很放心,有政府投资俺们怕啥。并且没有其他投资者从中抽利,虞盛付的土地租金也非常合理。合作社的分红我们也喜欢,交100元,四年米券就回本;领米点还在家门口,省了交通费;大米质量好,又年年吃新米。我们这心里啊,可美了!现在其他村的很多人都想加入我们合作社。”

虞盛模式还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稳定。“职业经理人运营是虞盛模式的特点之一,专业的团队能够保持合作社运行的一贯性、灵活性、廉洁性,并实现政府资产的保值增值。虞盛严格执行合作社法规制度,我们还有第三方管理监督。”海虞镇人大主席陶俊明说。

“虞盛模式恰当地处理好了粮食生产链条上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小力道出了虞盛模式成功的关键,“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不与农民争利,相关收益都回馈于农民或用于农业的再投入。村民享受到了虞盛提供的实惠与便利,自然相信并支持合作社,虞盛的运营更容易开展,政府稳定粮食生产的目标也就更有保障。”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陈涛    作者:宋昱璇